第九交响曲(1 / 1)

第九交响曲(The Ninth Symphony)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创作。写于1909—1910年。1912年首演于维也纳。在创作了加入声乐的《第八交响曲》和《大地之歌》后,马勒又回到了纯器乐的交响曲创作,作品属于四个乐章组合的交响一奏鸣套曲结构。

第一乐章采用了自由的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由一个二度下行的动机发展而成,其叹息般的病弱音调显示出悲哀的情绪。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它是一种动力性的抗争,体现出搏击的激情。各种线型对位的运用,频繁的调性转换,使展开部的音乐显得非常复杂。再现部的结构比较明确,主、副部主题在新的层次上进行对比。音乐最后结束在一片净化了的气氛之中。该乐章的音乐发展主要就是体现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主题的不断展示之中:构成一个个自然起伏的“生与死”的抗衡。新维也纳乐派的作曲家贝尔格认为,把握这一具有特殊内涵的音乐律动,是领悟该乐章的唯一途径。

第二乐章以三个连德勒舞曲风格的主题为主体,并用变奏、对位及加插段的手法展开音乐。整个乐章具有浓郁的奥地利民间音乐特色,色彩明朗,富有朝气。作者以此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与对田园生活的钟情。

第三乐章是回旋曲结构的谐谑曲。乐章的几个主要主题都简洁明快,富于动力感,音乐展开中赋格段及其他变奏手法的运用,更烘托出音乐的战斗性气氛。这一乐章的内涵可理解为作者对厄运的顽强应战,是一种入世精神与坦荡心态的自然展露。

第四乐章采用了慢板速度。马勒以前的一些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除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外,几乎从不用慢板乐章结尾,马勒这样做完全是出于音乐内涵表现的需要。乐章的结构可看作回旋曲形式,弦乐奏出的主部主题显露出极度的伤感,与首乐章的主部形成意念的同构关系。音乐的发展中所出现的新主题同样令人心碎。这一乐章的配器基本上以弦乐为主,这也是马勒全部交响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他的重要主题几乎都由弦乐声部来担任。这一慢板乐章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世的惜别之情,音乐所包含的深层悲剧意识与《大地之歌》的末乐章《告别》异曲同工。(孙国忠)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