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曲第一集、第二集(Préludes)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两集钢琴曲集,第一集作于1910年,第二集作于1910—1913年。各包括十二首曲子,每曲均有标题,表现德彪西对所见、所闻、所想的风景、人物、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感受。但德彪西怕演奏者或欣赏者过分依赖文字的解释,故意把标题放在每一首前奏曲的末尾,并加上了括号。
德彪西的《前奏曲》也像马赫和肖邦的前奏曲一样,以二十四首为一套。第一集的十二首是以十二个不同的调写成的,但第二集的十二首没有以其余的十二个调来写,其中有些调是重复的,有些调是没有的,德彪西自己反对把第二集作为完整的一套来演奏。在这两集前奏曲中,德彪西以完全崭新的和声语言和钢琴技巧,精湛地体现了印象主义的美学原则,法国评论家苏阿勒斯认为德彪西的前奏曲集“为钢琴音乐创造了一种形式。从来没有人像他那么地理解这种乐器”。
第一集第一曲《德尔菲舞女》。据说德彪西是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柱顶上雕刻着的希腊神话中酒神巴卡斯的三个女祭司得到灵感而写的。**的节奏、徐缓的速度和富于神秘魅力的和声色彩表现温和、崇高而清静的境界,促使人想象古代寺庙的神秘气氛和管弦之声。
第二曲《帆》。用非常经济的手法,表达出对阳光下停泊在海港中的帆船的印象。无拘无束的舞蹈性节奏和妩媚的抒情性音调使人感觉仿佛是帆在柔和的空气和夕阳的光辉中飘动。全曲系统地运用全音音阶,更增添了虚无缥缈的感觉。
第三曲《原野上的风》。是对原野上捉摸不定的料峭的风的感受。在轻快活泼的音型背景上,主题呈现出五声音阶的特征。
第四曲《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芳香》。这个标题是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诗句。德彪西在《鉴赏家反对者克罗什先生》中说,只有音乐能表现“树叶的瑟声和花儿的芬芳的奥妙的结合”,能“从无中生有,创造出幻想的形象,创造出夜晚充满魔幻的诗意的真实和神话的境界,创造出这些在微风吹拂下人所不知的万籁”。这首前奏曲所表现的,就是这种声音和香味的奥妙的结合,乐曲给人的印象不仅是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也是触觉上和嗅觉上的:辽阔的空间、柔和的晚风、飘荡着的声音和香味,使人们陶醉在诗意的氛围中。
第五曲《阿那卡普里山》。意大利的阿那卡普里山上响起了母牛的颈铃声(第一小节),它的余音在振动着(第二小节)。远处传来那不勒斯民歌的片段(第三一四小节)。铃声又响了(第五—九小节),民歌片断现在响亮地应和着它(第十—十一小节)。在两小节的塔兰泰拉式的伴奏之后,开始了轻松愉快的歌声(第十四小节起),好像一个风尘仆仆地沿着山路前进的乡人在吹着口哨。几小节后,吹口哨者唱起歌来。在作曲家标着“带有一首民歌的自由”的地方(第三十二小节起),开始了屡次反复的“副歌”。歌声最初在低音部,后来移到高音部(第四十小节起),这时牛铃不止一次地响着(第四十二、四十三小节);接着歌声又移到内声部(第四十四小节起)。在紧接着的中间部分(第四十九小节起)中,旋律还是在内声部,由自然音阶的丰富的和声伴奏着。牛铃又响了(第六十三小节起),并加快节奏,移高八度反复地响着(第六十六小节起)。吹口哨的旋律(第六十八小节起)也比以前移高了八度,它为牛铃声所阻(第七十三小节起),但两者马上结合在一起(第七十四小节后半起),牛铃声变成了吹口哨的旋律的伴奏。当副歌再度出现(第八十一小节起)时,它和牛铃声以及乐曲开头的民歌片断混杂在一起,但牛铃声占据了上风。乐曲的结尾处,作曲家在谱上标以“光辉地”,这显然是暗示山上灿烂的阳光。
第六曲《雪上足迹》。被认为是莫奈作于1880年的《雪景》和《黄昏》两幅画的音响姊妹篇。左手的固定节奏型,作者注明为是“忧郁的冰天雪地的背景”。
第七曲《西风所见》。这是一幅“暴风雪”的音响画面。激烈的西风汹涌澎湃,如恶梦一般刮倒了一切。曲中处处可见作曲家惯用的和声、旋律技法:平行和弦、全音音阶、平行二度和五声性的旋律。
第八曲《亚麻色头发的姑娘》。德彪西在青年时代用列空·得·里尔的诗集《苏格兰之歌》中的诗写过一首没有出版的歌曲《亚麻色头发的姑娘》。这首前奏曲也和列空·得·里尔的《苏格兰之歌》有所联系,音乐充满优雅、淳朴、恬静的抒情性。
第九曲《中断的小夜曲》。是按照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风俗画的风格写的讽刺性的乐曲,描写一个初涉世道的羞怯的西班牙少年在一位少女窗前乱弹小夜曲的情景。少年在六弦琴的伴奏下唱出了求爱的歌声,忽然远处有人走来,少年因羞怯而懊恼起来,使劲地弹着琶音音型,发泄心中的愤怒。最后,羞怯的少年离开了少女的窗前,弹着他的六弦琴,唱着他那没有唱完的小夜曲,歌声和琴声都渐渐远去。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亚认为曲中节奏的效果、六弦琴的音调和西班牙歌曲中特有的装饰音都富于西班牙南部安达路西亚的温雅的风格。
第十曲《沉没的教堂》。关于“沉没的教堂”在法国西北部布勒塔尼半岛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早晨,当阳光照耀着海面时,海上升起了丫字形的教堂,教堂的钟在响,祭司在唱赞美诗,慢慢地它又沉没到海底里去。德彪西的这首前奏曲包含两个基本乐思:一个代表魔鬼在沉没的教堂的管风琴上演奏中世纪欧洲教会中的赞美诗“素歌”,另一个描写海浪的起伏。这首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乐曲被认为是印象派钢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法国作曲家比塞曾在征得德彪西同意后将此曲改编成为管弦乐曲。
第十一曲《帕克之舞》。帕克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喜欢恶作剧的妖精。这首前奏曲表现了帕克轻松、俏皮、浮动不息的性格和这个淘气妖精的各种俏皮相。门德尔松的配剧音乐《仲夏夜之梦》中也有描写帕克的乐曲,但德彪西这首前奏曲中变化无常的即兴性和幻想性更甚于门德尔松的音乐。法国作曲家格罗夫莱曾将此曲改编为管弦乐曲,作为《地神的洞窟》中的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