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派。诞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的苏联。倡导者为吉加·维尔托夫。从1920年起,维尔托夫开始宣传“电影眼睛”的优越性,并于1921年6月到1922年11月期间,推出一组不定期的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这一时期,维尔托夫形成了自己的纪实电影美学思想,认为电影必须忠实摄录生活,尤其要“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故事片的虚构方式,包括不要编造故事,不要搬演,不要职业演员,更不要人工布景等。同时,他认为摄影师应以客观态度去拍摄对象,在这方面电影镜头最为可靠,甚至比人的眼睛更客观,因此称摄影机为电影眼睛,“电影眼睛派”即由此得名。1922年,维尔托夫团结了他周围的一些青年纪录电影工作者,发表了《电影眼睛派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美学观点。他们明确宣布反对一切艺术虚构是他们的基本美学原则,并据此拍出了一批统称为《电影眼睛》的杂志片。但是,在保持摄影镜头真实的前提下,他们允许摄制者运用镜头之间的剪辑,发挥电影分析与综合现实的功能。这实际上承认蒙太奇在纪录电影中不仅是连接镜头的技术手段,而且是概括生活的有力工具。同时他们还强调“真实的诗意”,主张通过蒙太奇处理,透露出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但他们有时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忽视拍摄的内容,这反而损害了新闻电影的真实性和纪录性。《电影眼睛》系列杂志片就有这类缺陷。尽管如此,维尔托夫还是拍出了一些相当优秀的纪录片,如《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等。有声电影问世以后,“电影眼睛”派又提倡把“电影眼睛”和“无线电耳朵”结合起来,追求抒情纪录片视觉化的音乐效果,以及声画对位的蒙太奇,拍出了《关于列宁的三支歌》等有声纪录片。“电影眼睛”派的理论与创作,为苏联纪录电影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剪辑片”这一电影样式的问世。它对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创立的蒙太奇学派产生很大影响,还给予以后各国的纪录电影学派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定的启示。(钱海毅)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