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作者论(1 / 1)

结构作者论(Structural Authori**)

60年代末至70年代出现于西方(主要是英美)电影理论界的一种新的批评方**。主要特征为:将结构主义理论引入原先由法国《电影手册》派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以两者综合的方法分析研究电影创作者及其作品。这一理论最早的倡导者为英国学者杰弗里·诺埃尔一史密斯。他把这种“结构分析派”概括为:“一个作者的作品所被肯定的特征并不一定就是表面上最显而易见的那些特征,批评的主旨便在于从对题材和处理手法的表面对比后面,揭示出那常常是深隐而令人难以察知的基本主题核心。这些主题所构成的组合模式即为该作者作品特有的结构,这种结构从内部限定着作品,并将它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对“结构作者论”进行最充分的阐述并提出更完整的观点的是英国符号学家彼得·沃伦。他在《电影中的符号和意义》(1969)一书中以一个专章论述了“作者”与“结构”的关系。他认为法国影评家们在50年代提出的“作者论”,有很大的随意性,其不严谨导致影评家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揭示作品的核心意义和主题动机,另一派则强调风格和场面调度。但在批评实践中二者又常含混不清。沃伦主张在分析主题结构时应排除表面的“风格”特征,而找到作者“内涵”的结构特征,他还详细地剖析了美国导演霍华德·霍克斯、约翰·福特的影片,指出他们的作品有时会出现表面风格很不相同的情况,但在内在主题上有一致的“特征因”。他认为许多电影艺术家的作品的基本主题核心存在复杂的统一性和求异性之间的不断转化。英美电影理论界也有人认为,“结构作者论”的分析方法重点在于通过对作品叙事结构和视觉形式结构及两者关系的研究,揭示其主题核心。(丁罗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