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么(1 / 2)

[美]蒂利希

信仰作为终极关怀

信仰就是处于终极关怀的状态:信仰的动力学就是人的终极关怀的动力学,人同所有其他生物一样,关切着许多事情,特别是那些制约着生存的东西,如食、住。但与所有其他生物不同,人还有精神方面的关切——认知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关切。其中有些很紧迫,而且常常是极端紧迫。每一种这样的关切与其他对生命的关切一样,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或者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人们认为某一种关切是至高无上的,那么接受它的人就得全盘服从它,即使所有其他东西都必须从属于它,甚或在它的名义下被全盘抛弃,它也能保证给人以完全的满足。如果一个民族群体把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其终极关怀,那么,它可以牺牲经济福利、健康和生活、家庭、审美真理和认知真理、公正和人道。本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是个实验室,研究终极关怀在人类生存的所有方面(包括最微不足道的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关切)

中的意义;它把一切都集中在唯一神——民族上——结果无疑表明这个神是一个恶魔,但它也清楚地表现了一种终极关怀的绝对特征。

但这不仅仅是人们的终极关怀所提出的绝对要求,而且也是人们的信仰行为会得到最后实现的应许。这个应许的内容不一定是确定的,它可以表现于不能用文字表达的不确定的或具体的象征中,例如,一个人参与其中、甚至为之献身的那个民族的“伟大”,或“救世的民族”对全人类的征服,等等。每一种情况都有“最终实现”的应许,即使没有遵守其绝对要求,这种最后实现也不可能受到威胁。

表现于《旧约》宗教中的信仰就是一个例子,而且还不止是一个例子。它在要求、威胁和应许方面也有终极关怀的特征。这种关切的内容不是民族——虽然犹太民族主义曾想把它歪曲成如此——而是正义之神,由于在所有人和民族眼中,这个神代表着正义,因此,他被称为普世之神、宇宙之神。他是每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给予终极关怀的东西,因此就有了以他的名义出现的伟大圣训:“你当尽心尽意尽力地爱你的主上帝”(《旧约·申命记》6∶5)

,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的意思,也是这个词的来源。它明白无误地表达了真正信仰的特征,即要求完全顺服于人们给予终极关怀的东西。《旧约》中充满了把这种顺服性质具体化的各种命令,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应许和威胁。这些应许通过各种不确定的象征表达,都以民族和个体生命的实现为中心;而威胁则表现为通过个人的灾难和民族的灭绝,来使应许落空。对于《旧约》时代的人们而言,信仰就是对耶和华以及他所作的要求、威胁和应许给予最终极的、无条件的关切状态。

另一个几乎相反、但却是同样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对成功、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终极关怀。在高度竞争的西方文化中,它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神,它也有任何其他终极关怀的功能:要求无条件地屈从于它的规律,即便付出牺牲真正的人际关系、个人信念和具体的爱欲也在所不惜。它发出的威胁是社会和经济的挫折,而其应许(与威胁一样不确定)

则是实现一个人的存在。许多当代文学揭示出这种信仰的衰败气息,充满着哲理和宗教情怀,比如小说《不归路》(Point of No Return)所揭示的就是这种误置的信仰,而不是错误的思考,当人们信仰的应许得到实现的时候,人们发现那只能是空虚。

信仰是一种处于终极关怀的状态,其内容对信徒的生活具有无限的重要性,其形式的规定却无关紧要。这是我们的理解信仰的动力学而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信仰作为一种核心活动

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乃是整个人格的活动。它发生于个人生活的中心、包括人生的所有方面。信仰是人类心灵最核心的活动,它不是人整个存在的某个特殊部分或特殊功能的运作,这些特殊的部分和功能都统一于信仰的活动中了;但信仰也不是所有这些作用的总和。它超越了每一个特殊的作用,也超越了所有这些特殊作用的总和,同时又自动地对所有这些特殊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信仰是一种整个人格的活动,它也参与了个人生活的动力学。人们用很多方式描述这门动力学,特别是在分析心理学的最新发展中;这些描述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思考不同的动力,揭示其中的对立、紧张和可能的冲突。这样一来,人格心理学就是高度动态的,人们需要有一种信仰动力学理论,因为信仰在所有人格活动中最具有人格性。分析心理学中首要和决定性的对立是所谓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对立,信仰作为一种整个人格的活动,离开了无意识成分在人格结构中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这些无意识成分始终出现在信仰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仰的内容。但另一方面,信仰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无意识成分只有在超越自己、进入了一个人的人格中心时,才有可能参与信仰的创造过程;如果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无意识力量决定着没有一个核心活动的心灵状态,那就不会有信仰,而只有冲动。因为信仰是一种自由,而自由不过是产生人格的核心活动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看到,信仰是一种自由的、人格的核心活动,那么对我们往常讨论的信仰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就会大有助益。在这方面,自由和信仰是同一的。……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一种人格的核心活动的信仰与人格的理性结构有何关系?在人的有意义的语言中,在其认识真理和做善事的能力中,在他的审美感和正义感中,都有这种理性结构的表现,所有这些,而不只是他的分析、评价和论证的能力,使人成为一个理性动物。但尽管这种理性概念是广义的,我们仍需否定人的本性可以等同于其心灵的理性特征。人可以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理性的决定,可以超越理性进行创造,也可以低于理性从事破坏。这种力量是其自我的力量,是自我相关性的核心,这个核心将其存在的所有成分统一起来的。信仰不是任何理性功能的一个活动,正如它不是无意识的活动一样。它是一个超越人类存在的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活动。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