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一位中年教师讲艺术理论,概念新颖,睥睨常俗,初一听确也让人气旺。可惜这位教师不能举例,一举例便露出马脚。他举的每个艺术实例,从选择到分析都相当平庸。由此可见,他实际的艺术感受和艺术修养并不高。
这种脱离审美经验而条条缕析的理论,常常会把学生们折腾得非常可怜,渐渐变成了贫于审美的理论奴隶。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讲话,提到了海明威的作品,有几个学生递纸条上来:“海明威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有什么样的矛盾?”这倒不是他们刁难我,而是他们早已养成一种习惯,在没有弄清这些理论概念前无力面对一部活生生的作品。我当时笑着回答他们:“你们过得太累了。如果你们要到颐和园去玩,畅快地玩就是,难道非要弄明白颐和园的准确经纬度、地质构造类型和所属派出所、税务局不可吗?”
问:那么,艺术修养究竟有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答:一、艺术修养的基础是艺术直觉。有了艺术直觉,那么,前面所说的艺术知识、艺术理论则全盘皆活,反之,则全盘皆死。艺术直觉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于美所产生的全身心的速捷敏感。几乎不必经过思考,你就能立即对眼前的艺术作品产生激动、震颤、厌恶、倦怠、顺适、畅快、气闷、烦腻等等感应,既灵敏又强烈。一个人的这种感应当然未必是高水平的,但是只要有这种感应的存在,才能使艺术知识、艺术理论与一个活体生命接通血脉。培养艺术直觉的根本路途,只能是反复而广泛地欣赏艺术作品,扩而大之,进而欣赏生活中蕴含着种种艺术潜能的美色。这种欣赏,是人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奇妙对晤,只要是自己有亲切感、愉悦感的作品,就要尽力投入,以求获得更深切的领悟。为此,切实而又高水平的欣赏指导文章,往往比大部头的理论著作更能有利于人们艺术修养的提高。
二、艺术直觉的对象既是艺术内容又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强调。艺术修养在某种意义上也看成是对艺术形式敏感度的修养。一个人对一出戏、一幅画中的现实社会内容产生了深深的激动,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对戏、画的欣赏已有足够的修养。真正有艺术修养的人,必然会敏感于舞台造型、唱腔设计、色彩韵律、线条结构等等形式强度,并在这种强度的震波中来领受其中的蕴涵。我们的艺术欣赏常常被作品的社会内容分析完全取代,随之而来,所谓艺术修养也常常是“挖掘”作品意念和社会内容的本事。鉴于此,我今天要特别强调形式感在艺术修养和艺术直觉中的至高地位,认为缺乏形式感受的所谓艺术修养大多是艺术领域之外的另一种修养。
三、艺术修养是一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因此,又不能因强调直觉而把它看成是一种纯个体性的东西。艺术修养有一些起码的社会公认标尺,因此,需要先把自己的艺术直觉与广泛的群体性感悟联系起来,实际上也就是使个体人格道先经历一次“从众”机制的陶冶。凡属全人类公认的世界艺术名作,要强迫自己投以积极的审美态度,学会欣赏,以取得这种社会性修养的基石,然后再来伸拓强悍的个体感受。在这里,艺术修养遇到了一个从个体到群体再到个体的三段式演进路途。从个体直觉出发,现把直觉社会化、群体化、历史化、世界化,由此才可进入第三步,即在新层次上的个体闪耀。读点书,了解点艺术史,听一点艺术理论,大体上属于第二阶段上的事,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
四、艺术修养是一种释放性情怀。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有他的审美重心,但又会发散出极为开阔的辐射网,使他的审美重心有宽大而繁多的侧翼。他一定会对中等水平以上的许多艺术作品都发生举,而不会把自己的审美感觉禁锢在一个狭小而又高雅的框范里。他未必到了黄山顶峰才满心喜欢,而能对一片普通的枫叶,一条乡间幽静的山路也产生由衷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这种修养还会很自然地向未知世界伸发,他会以巨大的激情来对待人类的艺术领地上的新创造。对自己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新奇的作品,他会悉心揣摩,认真体察。对于他一时还不能欣赏,但被许多更先进的艺术精英们所推崇的作品,他也会虚心地学习和端详,力求获得理解,即便长久不能理解,他也绝不会粗暴地采取否和排斥态度,这是因为,现代艺术修养中一条根本性的准则便是承认艺术世界的广泛无限。在现代,艺术修养的高度与它所许诺的艺术世界的方度成正比。
五、说到底,艺术修养是一种在审美范畴内感悟生命的能力。历代艺术家会聚着自己时代的人们的生命信息,通过一代又一代有艺术修养的接受,构成了生命的强力传递。屈原、李白、曹雪芹、歌德、肖邦、罗丹……靠着人们的艺术修养活到今天,而今天的人,则又靠着艺术修养汲取着前代大师们的生命能量。因此,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的直觉,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形式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修养与生命意识、人生感悟直接有关。
问:您说得很清楚。那末,能不能对青年朋友提高艺术修养办法,提几条具体意见呢?
答:算是不成熟的建议吧,说几点,仅供参考。
第一、在举世公认的名作中,选一些最合自己心意的作品反复品味玩赏,不妨如醉如痴,然后慢慢扩大品赏范围。在扩大过程中自然而然增加一点艺术史知识。
第二,选几本与这些作品有关的艺术家的传记来读,艺术家传记的好坏标准主要是看是否荡漾着生命意识。读传记时,首先不要有太多的评判心态,而应该更多地投入,力求设身处地,体察艺术家们的心境和情感。读多了,自然会有比较和评判;
第三、凡是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切实分析的文章书籍不妨读一点,但如果遇到文字生涩、道理繁复的文章,可立即丢开。更大的可能是遇到以老生常谈来对付艺术形式问题的文章,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之类,一般也用不着去读;
第四,以陈旧框架编写成的艺术理论教课书,暂时也可不读。宁肯读点新鲜的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书籍,以加深对艺术和艺术表现对象的认识。但又不宜读得太多太阔,放任它们来挤走艺术情思;
第五,强迫自己写点东西,把自己的艺术感受写下来,短一点无妨,不发表也无妨。写完看看表达清楚没有,如自己也不满意,再改。凡是自己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真正产生了强烈感受的,都不妨思考一下原因,是思考的深化方式。写多了,就应要求自己,努力用笔去寻找自己生命与艺术生命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六,若有可能,学一门艺术当练着玩玩。演演、唱唱、画画、均无不可。倒不是想当艺术家——这是另一回事了,只是通过练,来深化对艺术创造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反过来,会对艺术欣赏产生更恳切的体验。
以上是培养艺术修养的基础,在此之后,各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拓展了,也可亲近康德,也可许身现代派,也可沉潜文物遗迹。我们以往,常常在没有打基础的情况下纷乱下进入后期,造成不少人“无根基推进”的悲剧,始终未能与艺术真正结缘。
(原载《大世界》杂志)
喜欢文明的碎片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文明的碎片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