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2 / 2)

走完了这一大圈,司马迁在二十五岁的时候接受了一个使命:到云南和四川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去考察和慰问。在汉武帝的时代,一方面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开疆拓土,安定边境;另一方面又要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并把汉朝的政权力量延伸到那里。在当时,那些地方的路都非常难走,会遇到很多危险,因此,像司马迁这样年纪轻,身体好,有过旅行经验,又有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小官员,就成了最好的派遣对象。司马迁的这一行程,促使他更清晰地认识了大中华的辽阔版图、复杂生态、险峻山水。

王安安:

秋雨老师,下面的行程由我来说吧。凭着地图追寻司马迁的脚步,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也要享受一下。司马迁刚刚从西南回来,又跟着汉武帝出行,去了山东的泰山,河北的昌黎,河北的卢龙,内蒙的五原。那时候他大概是二十五至二十六岁。二十七岁又到了山东的莱州,河南的濮阳。后来他又到了宁夏的固原,河北的涿州,湖南的宁远,湖北的黄梅,安徽的枞阳,山东的胶南……

余秋雨:

好了。走了那么一圈又一圈,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司马迁一路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史料的考证?是传闻的搜集?是对每个历史事件地点的确认?都有一点吧,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收获,一是采撷到了豪荡之气,二是获得了现场感。这两种东西,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能够充分领受。

司马迁在二千多年前极为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走了那么多地方,是他后来成为中国首席历史学家的基础。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之后的生活,有点奇特。他为写《史记》而勉强活了下来,没想到,他反而升官了。汉武帝这样做的理由,没有见之于史册。我很想听听同学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王牧笛:

隔了两千多年,我觉得这两个时代的逻辑真的不一样。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有官员或学者因为犯罪进了监狱,又没有为他平反,他的政治生命就终结了。可在那个时代,大升大跌只在瞬刻之间,不必要清晰的逻辑,结果,司马迁的政治生命反而得到了第二次展开。

魏然:

这可能跟汉武帝本人的极权地位有关。这样的皇帝心里没有罪和非罪的界限,祸福只凭他一句话。

余秋雨:

在中国古代,王权高于法律,一个皇帝掌握着一切官员的命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感兴趣的是汉武帝这样的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的特殊表现。他们的雄才大略使他们乐于做一些突破规范的游戏。把一些高官一会儿投向监狱、一会儿又投向高位,是他们的乐趣。他们似乎在这种快速转换中享受着权力的快感。

你看,汉武帝把刑后的司马迁狠狠提升一把,提升得比原来还高,又不说明理由。提升了,还会注意他踉跄走路的背影,欣赏自己在这位大智者身体上留下的暴虐。我发现,越是有成就的皇帝,越喜欢玩这种故意颠覆理性的游戏,并由此走向乖戾。汉武帝的这次乖戾,落到了伟大的司马迁身上,成为他在执政过程中最为可耻的记录,比连打几个败仗更可耻。由此也可证明,极端权力即使由英明雄主掌握,也必然走向非理性,然后走向罪恶。

魏然:

正如秋雨老师所说的,司马迁已经领受过民族的伟大和时代的伟大,因此受了冤屈还能坚持写作,但我读他写的《报任安书》,其中说到他自从受了刑之后,汗流终日,一睁开眼睛就想起自己屈辱的往事。我很难想象他在那样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下,如何具体地来完成这部著作。

余秋雨:

谢谢你提到《报任安书》。这篇文章确实写到了他近乎崩溃的心理状态,除了你所记的汗流终日外,还说自己没有颜面到父母坟头祭扫,而且预想以后时间越长,污垢越重,因此难过得“肠一日而九回”。但是,司马迁为什么要对任安说这一切?

多读几遍就知道了,他恰恰是要告诉任安,自己咬牙忍受这一切而活下去的理由,就是为写《史记》而抢得一线生机。所以,他不能答应任安要他去营救的请求,因为这样做很有可能使这一线生机断裂。司马迁的意思是,用自己的命去换任安的命,他毫不犹豫;但是,用《史记》去换任安的命,他拒绝。

生命本是轻微的,但也有可能与泰山连在一起。自己已经与泰山连在一起了,因此不能由于自己而毁了泰山。为此他说出了那句大家都听到过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后面六个字大家可能不熟悉,却很重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生命方向决定了生命的差别”。司马迁的“泰山”,就是《史记》。

王安安:

秋雨老师曾经说过,《史记》的终笔也就是司马迁生命的终结。我认为这是一个象征意义的死亡,司马迁在真实意义上的死亡,并不为大家所记住。这是不是暗藏着一个反讽?司马迁写了多少人的生命与死亡,可是作为一个史学家,他自己的死亡却没有被后世记住。

余秋雨:

有一点史料透露,似乎是由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的一些话,还是为朝廷所不容,结果被处以极刑,郭沫若先生为此专门做过考证。只是史料语焉不详,很难让大家确信。一般的说法是:司马迁总是表达不满,所以最后被杀。但是,为什么历史书上对此不作叙述呢?我想这是历史学家们对自己开山老祖的一种仁慈,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司马迁自己选择了退场,退得很彻底,让大家找不到线索。

喜欢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