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324个字(2 / 2)

裘小玉:

我曾在一本书里读到这么一个记载,说王羲之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个叫郗鉴的太尉,要到王家来招女婿。王家男孩子又多,遇到这么一个高官来招女婿,每个人都很重视,纷纷装模作样。唯独在东边的床上有一个人,袒露着肚子在吃东西,满不在乎,这就是王羲之。来看的人回去向郗鉴报告,郗鉴说:“就东边床上那个人了!”——“东床快婿”的典故就这么来的。成语词典里有这个故事。

王湘宁:

我听到过一个很通俗的故事。有个老太太在街上卖扇子,卖不掉。王羲之看着可怜,就说:“我给你在扇子上面写几个字吧!”写了以后老太太就哭了,她说:“我干干净净的扇子都不好卖,你给我涂得乱七八糟怎么卖得掉?”王羲之就说:“你可以增加十倍的价钱去卖。”结果,果然引起了大家的抢购。

刘璇:

我也听到过一个故事。王羲之最喜欢鹅,有一次他看上了一位道士的一群鹅,要买。但这位道士知道他是王羲之,就要他写一篇《黄庭经》来换。后来李白还为这事写了诗。

余秋雨:

在王羲之之前,也有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像写小篆的李斯,写隶书和楷书的钟繇等等。有的人也不一定比王羲之差,譬如后来韩愈看到石鼓文时,就觉得王羲之俗了。

但是无论如何,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是最高峰。中国古代很多文人,每天临摹一遍。《兰亭序》三百二十四个字,一共二十八行。有的人也不用看字帖,干脆是默写,连王羲之写错的地方也要跟着写错,改的地方也要一模一样改。有趣的是,王羲之本人也觉得这幅字写得好,后来曾多次重写,都没有这幅好。因此他说:“这幅字虽说是我写的,其实是神助。”

历代文人天天默写《兰亭序》,只默写它的书法,却很少在意它的内容。其实它的内容倒是不错,是一篇典型的魏晋短文,不深奥,也不浅显,你们应该了解一下。

王羲之开头交代了他们相聚的时间、地点、风景,然后抒发了一段人生的议论。如果用白话文翻译一下,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人的一生,有两种要求,对内实现抱负,对外寄托山水。这两方面无所谓好坏,却都会遇到是安静还是躁动的问题。想要安静,不陷于大喜大悲,就要选择一个意念。常见的意念是说生和死是同一件事,长寿和短命是同一件事,而我选择的意念是把古人、今人、后人看成是同一件事。这么一想,今天的聚会也有意思了,我们把诗写在一起,如果后人看到了,时间就会像眼下的流水一样贯穿起来。

很少有人把《兰亭序》翻译成现代散文,我这么简单地梳理一下,你们是不是发现他的文思还比较得体?

正如王羲之预言,仅仅这幅《兰亭序》,就把历史像流水一样连起来了。这幅字代代相传,第七代是智永和尚,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把这幅字传给了徒弟辨才。于是,就出现了唐太宗派萧翼去骗得《兰亭序》,最后又将它作为自己陪葬品的事情。

陪葬前,朝廷组织了不少人临摹。比较起来,还是冯承素的那个本子好。有不少更著名的书法家的摹本,但都太自我,或太规整,反而少了那份笔墨草草的活气。

王羲之书法的衍伸,还出现了另一种途径,那就是他的儿子王献之。甚至,在王羲之去世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对王献之的评价还超过了王羲之。他们父子俩究竟谁写得更好?我觉得各有特色,难分高下。儿子的字,灵动、活跃、漂亮,而父亲的字,则端庄、华贵、经典。

你们看,仅仅一个王羲之,我们已经说了那么多。其实中国有很多书法家都经得起这么说。书法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很高,而且,它的高,又与普及连在一起。我曾说,中国文化中有三样东西最普及:一为书法,二为唐诗,三为昆曲。相比之下,书法又因它的抽象提炼而接通高低两端,更具有时间上的长度和空间上的广度。

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后,中国书法代不乏人。我所崇拜的,是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张旭,宋代的苏轼、米芾,清代的王铎。有些书法家也很著名,如柳公权、黄庭坚、赵孟、董其昌等等,我却不太喜欢。审美选择与个人气质有关,在这方面,自由度很大。

喜欢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