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佛像效应(2 / 2)

”;在《阿毗昙心序》中他又说:“仪形群品,触物有寄

”;晋郭璞在《山海经序》中说:“游魂灵怪,触象而构

,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神用象通

”;在《比兴》篇中他又说“拟容取心

”……这一些命题,有一点近似,那就是着眼于精神与形体之间的关系。

精神,只有附体于“象”,才能完成自我构建,于是,种种物象,也就成了各种精神的外化形状。这种意义上的“象”,完全成了精神的构建者和溶解处,它与神的关系,就没有文质之间“文胜质”、“质胜文”的二元关系了。不难看出,这与现代艺术家对形式的高要求有明显的相通之处,与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也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这种高功能的形式颇像佛像对于佛教精神的吐纳,我故称之为“佛像效应

”。对此,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佛像与一般塑像之间的差别。

一般的人物塑像也存在一个形式与内容、形体与精神、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佛像则不同,它是要借用一个形体,来承载一种普遍佛理。承载过程也就是具体构建过程。世俗众人,并不是直接从佛经,而大多是从佛像中领悟佛理的。因此,佛像不仅吸纳万千经文于一体,呈现为一个**慈祥的直觉形象,而且震撼万千信徒于一瞬。

慧远在《襄阳丈六金像颂序》中论及过佛像对于佛理、对于信徒的两方面效能:

拟状灵范,启殊津之心;仪形神模,辟百虑之会。

如果说,佛像是佛理奥义与广大世俗信徒的一种直觉联结形式,那么,现代艺术家追求的“有意味的形式”、“生命的形式”,也是他们所理解的人生哲理、生命底蕴与广大欣赏者的一种直觉联结形式。

我们前面所举的一些例证,在形象呈现的总体方式上,近乎一般的人物塑像,但在我们称道的关键部位,却产生了片断性的“佛像效应

”。在这些片断中,形象的姓名、归属无关紧要了,它们突然倾泻出来的普遍意蕴,使广大欣赏者不得不从俯视、平视转化成仰视,从一般欣赏转化为震颤性体验。

喜欢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