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木船的生产建造周期太长,钢铁船的生产周期短,日后可以工业化大批量的生产,效率要比木船高得多,所以风范船改明轮只是过渡产品。
工部开会一直到黄昏,之后张祥要去户部,继续主持财政会议,沈云卿去了兵部。
兵部方面其实要乐观的多,因为兵部觉得只要薛刚率兵赶到,就能稳住局面,兵部的乐观建立在武器的绝对优势和火炮数量。
驻扎西亚崖郡、琨郡、西郡四都护的岐军有十二万,但是十二万人中,有三万人是达尔翰人和罗哈诺人,他们的装备还是弓箭、弩、冷兵器,以及少量的燧发枪。
其余九万岐军中,五千领军卫装备的是五千支新式活门步枪,其他岐番军和库兀图岐军装备的都是甲乙两型旧式活门步枪。
兵力和枪的数量虽然少,但是性能要比圣光骑士会联盟的燧发枪和后装药的燧发枪更强,尤其是领军卫的五千人,装备的都是新式活门步枪,战斗力很强,而且驻扎在后方,圣光骑士会联盟应该不掌握这个情报。
此外岐军在边境和要津地区修建了大量水泥要塞和堡垒,当地驻军有各型大炮一千两百多门,根据此前掌握的情报,圣光骑士会联盟的陆军火炮总数约一千九百门左右,但不可能全部调到前线,同时岐军射程远超圣光骑士会联盟的铜炮,因此火炮密度、射程、威力都有优势。
最后是火药和炸药,岐军现在发射药都用安全无烟火药,炸药品种就更多了,反观欧洲,还在用黑火药。
所以兵部认为只要不出现绝对恶劣情况,西线应该能坚守到薛刚抵达,等到薛刚援兵一到,以岐军武器的绝对优势和薛刚带去的两千门大炮,足够碾压几十万燧发枪。
而兵部真正担心的问题是乌兹曼在内部泄密之后,他们能坚持多久,万一连一个月都没坚持住,圣光骑士会联盟集中五十万人吊打南线岐军五万人,这就很麻烦了。
纵然岐军兵器具有优势,但是岐军都是分散据守,兵力集中不起来,一旦给几十万人分割包围围死了,人家围而不攻,那就很被动,所以兵部现在就担心乌兹曼方面顶不住,让圣光骑士会联盟腾出手来集中兵力围殴岐军。
但这是极端情况,兵部方面更倾向于乌兹曼被重创,圣光骑士会联盟也元气大伤,需要休整,主力被牵制在乌兹曼境内,腾不出手来招惹岐军。
兵部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才散会,翌日早朝基本平静,各部已经统一口径,都在等前线的消息,兵部、户部轮番就用兵事宜奏本之后,朝会就生产调整进行了讨论。
王曦照一早得到了沈云卿的消息,提前几个月拟好了调度安排,昨天工部已经讨论过,今天拿出来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之后朝会继续一如既往的进行。
此后几日,战争的消息迅速在民间扩散,朝廷由礼部的宣传部门,和谏议大夫监管的邸刊,也就是报纸,就烽火台一事进行澄清,不是与忽喇开战,而是与来自西部的蛮夷袭扰了边疆。
之所以没有直接说明是与沃尔萨森和圣光骑士会联盟开战,首先是目前还没得到确切的消息,即便可以肯定,但是在没有拿到确切的消息之前,不要正式承认。
其次是这次战争的距离太远,老百姓没有切身感受,而且绝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沃尔萨森”为何物,更不知道圣光骑士会联盟六国在什么地方,说的这么明确也没用。
最后是沈云卿负责外交工作,他不主张这次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所以对国内舆论尽可能采取“边境某国”比较合适,用“西部蛮夷”也更能体现出中原王朝的正当合法性。
报纸刊登澄清消息的第二天,沈云卿发表了署名文章,就这次战争的性质、原因和为什么要打这一仗进行了论述。
首先就最近十年间西部蛮夷某国,在某军事联盟的唆使之下,对西亚都护进行了十数次的渗透、挑拨,并且煽动和制造叛乱,其目的是为了西亚都护丰富的金矿、银矿、铁矿和煤炭。
其次是为抵御西部蛮夷某国的挑衅,朝廷与乌兹曼化干戈为玉帛,签署了密约,但是文章中却只字不提密约的核心是乌兹曼主动去撩拨人家,岐帝国出兵换取被乌兹曼控制的土地。
反正舆论这东西,就是光说对自己有利的,绝口不能说对自己不利的黑段子,这是传媒舆论的核心技巧。
其三就经济和贸易关系,论述了乌兹曼对岐帝国经济的重要性,朝廷出于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福祉的考虑,决定与乌兹曼共同抵御西部蛮夷某国挑衅。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要让老百姓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参战,就必须让老百姓知道,如果不参战,就会影响到老百姓的利益。
现在朝廷卖给乌兹曼的货物,很多都是老百姓和财阀生产的货物,如果乌兹曼垮了,或者战败了,乌兹曼再也不能购买岐帝国更多的商品,老百姓和财阀也就没钱可赚了,这就伤害到岐帝国的利益,伤害到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打这场战争,既是帮朋友,也是帮自己。
朝廷发行的邸刊通过火车和船运迅速发完全国各地,不需要十天,全国主要人口重镇都能看到朝廷发布的信息。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